溶血性贫血家园
治疗规范化科学化

指南共识 |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

指南共识 |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
 

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(PNH)的诊治水平,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(贫血)学组在广泛征求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,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达成以下我国PNH 诊断和治疗共识。

一、PNH定义及发病机制

PNH是一种由于体细胞Xp22.1上PIG-A基因突变导致的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。其发病机制包括造血干细胞PIG-A基因突变,使部分或完全血细胞膜糖化磷脂酰肌醇(dycophosphalidyl-inositol,GPI)锚合成障碍,造成血细胞表面GPI锚连蛋白缺失,细胞灭活补体等能力减弱,从而引起细胞容易被破坏,发生溶血等。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作性血管内溶血、阵发性血红蛋白尿、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和静脉血栓形成。

二、PNH诊断

(一)筛查PNH克隆的指征

1.以血红蛋白尿、尿含铁血黄素阳性和(或)血清游离血红蛋白增高为主要表现的血管内溶血。

2.无法解释的溶血伴有铁缺乏、腹痛或食管痉挛、血栓栓塞、血小板减少和(或)白细胞减少。3.Coombs试验(-)、无明显肝脾肿大、极少见红细胞碎片、非感染性溶血性贫血。4.骨髓衰竭症:①怀疑或确诊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或低增生性贫血;②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一系发育异常;③不明原因的血细胞减少症。5.不同寻常的血栓形成:①非常见部位血栓形成:肝静脉(Budd-Chiari综合征)、其他腹腔内静脉(门静脉、脾静脉等)、海绵窦、皮肤静脉;②伴有溶血征象的血栓形成;③伴有全血细胞减少的血栓形成。

(二)需常规随访PNH克隆的患者

确诊PNH患者,应常规监测PNH克隆变化,若病情稳定,可每年监测1次;出现任何临床或血液学参数变化时应缩短监测间隔。出现溶血和血栓,若可靠的实验室检查未证实PNH克隆存在,则无需密切监测PNH克隆。

(三)诊断PNH的实验室检测项目

1.常规检测项目:

(1)血常规及凝血功能:红细胞计数、血红蛋白含量、网织红细胞百分比;白细胞计数、血小板计数;成熟红细胞形态[有无异形和(或)红细胞碎片]、有无幼稚红细胞。血浆纤维蛋白原、D-二聚体水平等。

(2)多部位骨髓穿刺:至少包括髂骨,若髂骨骨髓增生不良,应进行胸骨穿刺。骨髓涂片分析:造血组织增生程度;粒、红、淋巴细胞形态和不同阶段百分比;巨核细胞数目和形态;小粒造血细胞面积;是否有异常细胞等。

(3)骨髓活检:至少取2cm骨髓组织(髂骨)标本用以评估骨髓增生程度、各系细胞比例、造血组织分布情况,以及是否存在骨髓浸润、骨髓纤维化等。 (4)肝功能:特别是血清胆红素(直接、间接)水平及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。 (5)肾功能、甲状腺功能、电解质以及病毒学检查(包括肝炎病毒、EBV、CMV等)。 (6)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。 (7)尿常规检查及尿含铁血黄素试验(实际检测的是脱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含铁血黄素)。 (8)风湿免疫性疾病相关抗体。 (9)血清EPO水平。 (10)细胞遗传学:常规核型分析,必要时进行荧光原位杂交(FISH)以及遗传性疾病筛查(儿童或有家族史者推荐做染色体断裂试验)。 (11)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和结合珠蛋白水平。 (12)特异性补体溶血试验:Ham试验、糖水试验、蛇毒因子溶血试验、微量补体敏感试验,这些试验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不高。 (13)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成熟红细胞和成熟粒细胞CD55和CD59有无缺失:目前已经发现了20余种蛋白在PNH患者血细胞表面表达缺乏,如衰变加速因子(DAF,CD55)、反应性溶血膜抑制物(MIRL,CD59)、C8结合蛋白(HRF)、内毒素受体(CD14)、低亲和力Fc受体(CD16)及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(uPAR,CD87)等。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GPI锚连蛋白缺失细胞数量是诊断PNH最直接、最敏感的方法。PNH克隆累及造血细胞依次为粒细胞、单核细胞、红细胞、淋巴细胞,骨髓PNH克隆出现比外周血早,网织红细胞略早于成熟红细胞。建立PNH诊断至少有一系及以上细胞的两种GPI锚连蛋白缺失。CD59敏感度要高于CD55,CD59-粒细胞可最早被检出,有早期诊断价值,且不受输血影响。对PNH克隆锚连蛋白的不同缺失程度进行量化,可以对PNH进行分型,以便进一步了解并监测病情进展及疗效。例如将PNH红细胞根据CD55、CD59的缺乏程度可以分为三型:I型(补体敏感度正常)、Ⅱ型(中度敏感)、Ⅲ型(高度敏感),临床溶血程度主要取决于Ⅲ型红细胞多少。 (14)影像学检查(胸部X线或CT、腹部B超等)和心电图。

2.可选检测项目:

(1)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成熟粒细胞、有核红细胞、淋巴细胞、单核细胞CD55和CD59有无缺失:在行外周血PNH克隆分析前,应要求受检者提供近期输血记录,并对红细胞和粒细胞均作筛查。如果患者在检测前有多次输血或重度溶血,那么PNH筛查可能受到输血和溶血的影响,导致错误结果;少数(5%)患者严重溶血期后,GPI缺乏的红细胞可能会减少,甚至可能下降到检测限以下,因此只能检测到粒细胞PNH克隆。如果患者有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(AA),可能导致粒细胞数量减低,不足以检测分析。鉴于这些情况且由于PNH的异常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,当外周血尚无CD59-细胞时,骨髓中可能已经有CD59-细胞,因此从疾病早期诊断的角度考虑,骨髓中CD55-、CD59-细胞检测比外周血更有意义。且骨髓中的有核红细胞不受输血和溶血的影响,可避免漏诊。故建议贫血性疾病早期诊断应作骨髓有核红细胞、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CD55、CD59检查,能有效提高PNH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。 (2)流式细胞术检测气单胞菌溶素前体变异体(Flaer):Flaer是Alexa-488标记的无活性气单胞菌溶素前体的变异体,它同野生型前气单胞菌溶素相似,可特异地结合于GPI锚连蛋白,但并不形成细胞通道,不引起细胞溶血,因此不会导致细胞死亡。该标志类似于荧光素,可在一定条件下被激发出荧光,可以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检测,并区分GPI-和GPI+细胞。Flaer作用于所有GPI蛋白,不会因细胞表达GPI蛋白种类和数量的不同造成误差。因此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Flaer是诊断PNH更敏感、特异的方法。同传统的检测CD55、CD59相比,Flaer对检测微小PNH克隆非常敏感,且不受输血和溶血的影响,对一些临床上高度怀疑,而CD55、CD59检测不能确诊的病例,可以结合Flaer检查,获得明确诊断;应用Flaer分析方法诊断并监测PNH患者,可精确分出Ⅱ、Ⅲ型细胞,为判断病情轻重提供依据,有助于PNH患者疾病进展和疗效的判断;对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治疗的血细胞减少患者,尤其是AA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(MDS)等疾病,可监测其是否发生克隆性改变以及尽早发现病情变化;应用Flaer直接检测GPI蛋白,有助于真正的PNH和部分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患者的鉴别,明确真正的GPI-细胞,而非自身抗体覆盖细胞膜锚连蛋白的假性PNH克隆,即可用于“真、假”锚连蛋白缺失的鉴别(表1)。

指南共识 |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
 

(3)血清铁代谢指标的检测:血清铁浓度、总铁结合力、血清铁蛋白水平。(4)HLA配型:若欲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,应行HLA配型。

(四)国内PNH诊断标准

1.PNH诊断条件:

(1)临床表现符合PNH。临床表现分级:①贫血分级:极重度:HGB ≤30 g/L;重度:HGB 31~60g/L;中度:HGB 61~90 g/L;轻度:HGB >90 g/L。②血红蛋白尿分级:频发:≤2个月发作1次;偶发:>2个月发作1次;不发:观察2年无发作(观察不足2年未发为暂不发)。 (2)实验室检查:1)Ham试验、糖水试验、蛇毒因子溶血试验、尿潜血(或尿含铁血黄素)等项试验中凡符合下述任何一种情况,即可诊断:①两项以上阳性;②1项阳性,但须具备下列条件:a.两次以上阳性,或1次阳性,但操作正规、有阴性对照、结果可靠,即时重复仍阳性者。b.有溶血的其他直接或间接证据,或有肯定的血红蛋白尿出现。c.能除外其他溶血,特别是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、葡萄糖-6-磷酸脱氢酶(G6PD)缺乏症所致的溶血和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等。2)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,外周血中CD55或CD59阴性中性粒细胞或红细胞>10%(5%一10%为可疑)。临床表现符合,实验室检查具备1)项或2)项者皆可诊断,1)、2)两项可以相互佐证。

2.AA-PNH综合征的诊断:

凡AA转化为PNH,或同时兼有两病特征而以某病为主,可将本综合征再分为四种情况:(1)AA-PNH:指原有肯定的AA(或未能诊断的PNH早期表现),转化为确定的PNH,AA的表现已不明显。 (2)PNH-AA:指原有肯定的PNH(而非下述的第4类),转为明确的AA,PNH的表现已不明显。 (3)PNH伴有AA特征:指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所见均说明病情仍以PNH为主,但伴有1个或1个以上部位骨髓增生低下、有核细胞减少、网织红细胞不增高等AA表现者。 (4)AA伴有PNH特征:指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所见均说明病情仍以AA为主,但具有PNH的实验室诊断结果阳性者。

(五)国际工作组PNH临床分类

国际PNH工作组(I-PIG)将PNH患者分为如下几类:①经典型PNH:该类患者有典型的溶血和血栓形成;②合并其他骨髓衰竭性疾病:如AA或MDS;③亚临床型PNH:患者有微量PNH克隆,但没有溶血和血栓的实验室和临床证据(表2)。

指南共识 |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
 

三、PNH治疗建议

(一)常规治疗

PNH的传统治疗手段仍然是以“保护”PNH克隆、减少补体攻击和破坏,减轻溶血为目的,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,如无禁忌证,在急性溶血发作时,可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(如泼尼松0.25~1.00 mg·kg^-1·d^-1,为避免长期应用的不良反应,应酌情短周期使用),辅以细胞膜稳定剂(维生素E)、叶酸及碱性药物(如碳酸氢钠)治疗,对多数初诊患者能减轻溶血发作、稳定病情。为防止加重溶血,不常规给予铁剂。若为PNH—AA综合征可辅助雄激素(如十一酸睾酮、达那唑)、免疫抑制剂(如环孢素)等治疗。PNH患者是否采取血栓的抗凝预防目前尚无定论。对于发生血栓者应给予抗凝和肝素治疗。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包括必要时输注红细胞、血小板以及出现感染时给予抗菌药物。

(二)其他治疗

(1)重组人源型抗补体蛋白C5单克隆抗体(Eeulizumab,Soliris):PNH是由于补体在红细胞外激活形成C5b-7,然后结合到红细胞膜上再与C8及C9作用形成C5b-9(即膜攻击复合体),由于红细胞表面缺乏某些锚蛋白,如C3转化酶衰变加速因子(DAF)(可阻止C3转化酶的形成),因而大量C3转化为C3b进而形成C5b,以致C5b-9破坏红细胞膜导致溶血。Eeulizumab是抑制末端补体成分活化的重组人源型单克隆抗体(单抗),能特异性地结合到人末端补体蛋白C5,通过抑制人补体C5向C5a和C5b的裂解以阻断炎症因子C5a的释放及C5b-9的形成。研究表明该抗体对C5有高度亲和力,能阻断C5a和C5b-9的形成,并保护哺乳动物细胞不受C5b-9介导的损伤。由于该单抗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,从而增加了患者对某些严重感染的易感性,国外报道用药期间易出现细菌性脑膜炎。临床试验证实Eeulizumab治疗PNH可显著减轻血管内溶血,减少红细胞输注,明显改善PNH患者贫血,减少血栓形成,延长生存期。Eeulizumab于2007年3月16日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PNH,推荐剂量每周静脉滴注600 mg,用4次,第5周900 mg,以后每2周900 mg,持续12周。该药目前在国内尚未上市。 (2)联合化疗:对于激素原发耐药、继发耐药或激素依赖的溶血不易控制、反复发作的骨髓增生良好的PNH患者为有效地减少PNH异常克隆,最大限度地控制溶血,可采用化疗,利用正常克隆较PNH克隆耐受补体能力强,对造血生长因子反应好,正常造血恢复快的优势,使正常克隆逐步取代PNH克隆而达到治疗目的。可采用减低剂量的DA(柔红霉素+阿糖胞苷)或HA(高三尖杉酯碱+阿糖胞苷)方案之后,加造血刺激因子(G-CSF和EPO),实践证明化疗能够有效地减少PNH克隆负荷,控制溶血,改善贫血,而且大大减少了激素的用量,是一种较有应用前景的治疗手段。但为避免出现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严重并发症(贫血、出血和严重感染),化疗采用的剂量应偏小,疗程亦应缩短;应加强隔离和保护,预防感染;应重用造血因子促进正常克隆恢复。 (3)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(allo-HSCT):在补体蛋白C5单抗应用之前,allo-HSCT治疗一般限于那些难治性、耐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有激素禁忌证的PNH患者,适应证为:有HLA相合的同胞供者,且满足以下条件①合并骨髓衰竭;②难治性PNH,输血依赖性溶血性贫血;③反复出现危及生命的血栓栓塞事件。目前,上述情况均可通过补体蛋白C5单抗得以全部或部分控制,故最合适的移植适应证目前仍无定论。 (4)基因治疗:目前PNH的基因治疗尚处于初期实验阶段。

(三)妊娠PNH患者的处理

PNH患者妊娠期间病死率较高,治疗主要以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改善贫血和预防出血为主,目前Eeulizumab尚未批准应用于妊娠期妇女。必要时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预防血栓直至婴儿出生后6周。但PNH的治疗仍很复杂,需要有经验的血液科医生和产科医生携手处理高风险的妊娠。

四、PNH的疗效标准

1.近期临床痊愈:1年无血红蛋白尿发作,不需输血,血常规(包括网织红细胞)恢复正常。2.近期临床缓解:1年无血红蛋白尿,不需输血,血红蛋白恢复正常。3.近期明显进步:按观察前后的病情分级,凡血红蛋白尿发作频度、贫血严重程度、骨髓增生状况中任何一项进步两级者为明显进步。4.近期进步:病情分级中任何一项检查有进步者。5.无效:病情无变化或有恶化。如果观察期/>5年者可去除“近期”两字。判断治疗效果时须排除病情的自然波动。参加共识讨论的专家(按姓氏笔划为序):王小钦(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)、仇红霞(江苏省人民医院)、方美云(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)、王景文(北京同仁医院)、冯建明(青海省人民医院)、付蓉(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)、刘代红(北京大学人民医院)、孙汉英(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)、刘红(南通大学附属医院)、孙秉中(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)、孙竞(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)、刘竞(中南大学湘雅第三医院)、朱焕玲(四川大学华西医院)、刘新月(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)、孙慧(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)、何广胜(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)、张王刚(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)、张凤奎(中国医学科学院、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、血液病医院)、张伟华(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)、宋强(山东大学齐鲁医院)、张连生(兰州大学第二医院)、陈国安(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)、邵宗鸿(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)、何玲(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)、陈钰(复大学附属瑞金医院)、李津婴(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)、张涛(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)、李晓(上海第六人民医院)、沈悌(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)、张梅(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)、李绵洋(解放军总医院)、李蓉生(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)、李薇(吉林大学第一医院)、林凤茹(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)、林果为(复旦大学华山医院)、金洁(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)、周郁鸿(浙江省中医院)、周晋(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)、钟华(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)、姚红霞(海南省人民医院)、徐从高(山东大学齐鲁医院)、展昭民(哈尔滨血液肿瘤研究所)、韩冰(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)、富玲(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)、赖永榕(广西医科大学第附属医院)

分享到
如果大家想进一步交流血液疾病的相关问题,可以微信扫一扫下图二维码,加入我们的病友群。申请好友时请备注疾病类型。

评论 抢沙发